18亿亩的红线守住了!但威胁子孙后代的是耕地质量
作为对中国耕地质量问题的一种描述,东北黑土地的退化、南方耕地的酸化以及北方耕地的盐碱化,常常被一并提起。但是,在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李保国看来,从专业角度讲,退化和盐碱化、酸化不能并列,“盐碱化、酸化都是土壤退化的一种;东北黑土地的退化,包括变薄了、变瘦了、变硬了,它也有盐碱化、沙化的问题。”
尽管如此,“三化”问题的并列提出,无非是提醒公众对当前中国耕地质量问题的关注。“‘三化’防控是新时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,也是国家在耕地质量层面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。”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翁伯琦在接受《中国新闻周刊》采访时说。 据央视《焦点访谈》报道,东北黑土地退化、南方耕地酸化以及北方耕地盐碱化,涉及的耕地面积已达6.6亿多亩。若按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全国耕地面积19.18亿亩来计算,“三化”所涉耕地面积已占了全国耕地面积的1/3强。 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。目前中国强酸性耕地(pH<5.5)已达2.93亿亩,这意味着全国近1/5的耕地面临酸化威胁。全国范围有三大酸性土壤分布区,分别是东北地区、胶东半岛和南方地区,其中南方的红黄壤分布区面积最大,约2亿亩。
对于酸化成因,主要有自然酸化和人为酸化两种因素。从长期土壤发育来说,高温高湿强降雨条件下会加速土壤酸化,因此构建了中国土壤南方以酸性为主、北方以中性偏碱性为主的空间格局;另一方面,人为酸化也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,尤其是在农田生产中连续过量投入氮肥的情况下,酸化趋势明显加快,许多布置在中酸性土壤的20~30年的长期定位试验都验证了这一结论。 近年来,肥料(化肥)的投入也不断增加,尤其是氮肥的施用量明显增加,这也大大加速了土壤酸化进程。 而土壤盐碱化问题主要发生在中国北方。盐碱化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,而人类活动也是导致土壤盐碱化的重要成因。研究显示,中国土壤盐碱化情况较为严重,在农业生产过程中,会通过扩大灌溉面积来增加土地生产力,提高粮食产量,而在灌溉过程中,由于水分蒸发,盐分滞留在土壤表面,使得土壤盐碱化越来越严重,特别是在滨海地区和干旱地区,极易发生土壤盐碱化现象。
“在北方进行灌溉,控制不好,就可能发生盐渍化,”李保国说,“因为灌溉的水跟降水不一样,降水含盐量很低,但灌溉水的含盐量是降水的十几倍甚至上百倍。原来山东、河南那些沿黄灌区,引黄以后,很快就大面积盐渍化。 据李保国介绍,这些盐碱地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、海河三角洲、辽河三角洲以及长江口北侧,“这叫滨海盐碱地。此外,在中国西北地区,如内蒙古河套、宁夏平原,土壤盐碱化也很严重,这里土地广袤,却更为缺水。
随着工业化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有限耕地资源与建设用地、生态用地扩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,尤其是在2009~2018年间,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,建设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张,一方面,耕地被大量的建设用地所占用,另一面,由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,大规模的土地整治、土地开发或复垦等工程不断推出,以补充被城市建设占用的耕地数量。同时,由于生态退耕、灾毁与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,中国耕地无论是在数量、质量还是空间分布上均发生了显著变化。
对于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使用耕地,翁伯琦则认为,一方面应该始终坚持耕地红线,强化耕地占补的数量与质量平衡管理,另一方面要坚持用养结合的耕地可持续利用方式,要在保障农业高生产力的同时,保证耕地质量不退化,强化种地养地结合,强化种植养殖结合,强化秸秆循环利用,强化依法保护,着力提升耕地的质量水平。 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,耕地的经营决定权在农民手里,无论是对耕地的利用还是保护,主体都是农民。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,翁伯琦认为,应该要给种好地的农民奖励,也要给养好地的农民奖励。他建议以每5年测定一次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基准,划定奖励标准。要让联产承包耕地的农民自觉保护耕地,维护土壤地力,进而推进耕地质量保育技术的到位率,为乡村产业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厚实基础。